青春痘,俗称“粉刺”,学名“痤疮”。医学上定义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美容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春期多见,所以俗称“青春痘”。青春痘发生的原因,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概括为三点。一是性激素平衡失调,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粉刺。二是微生物感染。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三是其他因素。精神、饮食、大便、睡眠等个人行为因素,烟、酒等嗜好因素,化妆品及皮肤护理因素,等。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一些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抗痤疮的药物有很多,具体使用哪一种,或者联合使用哪几种,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痤疮的轻重程度、类型,以及个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来定。
外用药物篇1.外用维甲酸。常用药有全反式维甲酸、13-顺维A酸、阿达帕林等。此类药物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粉刺,还有抗炎作用;可增强其他药物的渗透性,如与抗菌药物联合外用,可增强抗菌药物的渗透性,改善瘢痕,抗色素沉着。适用于1级、2级轻中度粉刺型痤疮与丘疹疱型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维持治疗以防复发。注意这类药物有刺激性,使用前应先在一个痘痘上涂抹,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后再大面积涂抹。它会增加皮肤的光敏感性,使皮肤发红,故最好在晚上睡前使用,涂后就关灯睡觉(要避开手机光线),早上起床后清洗掉。也可搭配使用防晒品。
2.过氧化苯甲酰。通过释放活性氧,起到抑制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效果;可抑制皮脂分泌,降低游离脂肪酸的产生,溶解角质。适用于轻中度的痤疮。没有耐药性,可长期使用。低浓度剂量一般用于敏感皮肤、比较白的皮肤、面部,或较容易精神紧张的患者。对于发生在胸口、背部的皮疹,可
从高浓度剂量用起。注意高浓度过氧化苯甲酰有一定刺激性,个别患者会出现皮肤发红、脱皮等反应,故建议从小范围擦起。
3.外用抗菌药物。常用药有夫西地酸、克林霉素、红霉素等,可抑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常用于联合治疗。注意由于抗菌药物会引发细菌耐药,所以使用疗程不能太长。必须较长期使用时,最好联合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4.二硫化硒、硫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轻中度痤疮的备选药物,可抑制真菌、寄生虫、细菌等,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洁净皮肤后,将药液略加稀释后均匀地涂抹在患处,数分钟后用清水洗涤。
口服药物篇
1.异维A酸。口服异维A酸是唯一能在痘痘发病的全程都发挥作用的药物,也是非常有效的抗痘药物之一,是重度痤疮以及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情况下的推荐用药。使用时需监测血脂和肝功能等,育龄期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
3个月之内要注意避孕。
2.抗菌药物。是中重度痤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也是对其他药物疗效不好时的备选方案。对于炎症明显的重度痤疮,建议先抗菌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后再使用口服异维A酸。以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为次选。一般建议疗程为6~8周,可延长至12周。
3.激素类药物。即抗雄激素药物,如左炔孕酮炔雌醇(三相)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通常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中重度女性痤疮患者。与系统用抗菌药物相比,这些药物起效慢,故有时会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