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三淘菌时代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

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以及分子遗传学和新技术的进步,新抗生素的筛选方法已逐步从“机遇”的传统方法过渡到更为理性化的新方法。它继承了过去60-70年各国科学家的劳动和智慧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在受到青霉素疗效卓越的鼓舞和医疗的需要等因素的推动下,使抗生素研究工作飞跃地向前迈进。在这几十年间,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人在进行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每一年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知识呈现出来。

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Waksman,–)从土壤细菌中提取出了链霉素(Streptomycin),这开启了一种新药--氨基糖苷类的先河。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肺结核这类疾病,但通常会有非常大的副作用。

年,桑博试验田的土壤样本中,他从金色链霉菌分离出一种金黄色的物质,经过测试,他发现这种物质能对抗包括梭菌,葡萄球菌以及链球菌在内的多种致病菌。达格尔博士将它命名为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

年,由大卫·戈特利布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土壤内的委内瑞拉链霉菌中成功分离氯霉素,因其分子中含有一个不游离的氯,所以命名为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年,由意大利科学家GiuseppeBrotzu从萨丁岛排水沟中的顶头孢提炼出来。他发现这些顶头孢分泌出一些物质,可以有效抵抗引致伤寒的伤寒杆菌。第一种的头孢噻吩(ceftiofur)便是由礼来公司于年发行。

年,一个菲律宾科学家AbelardoAguilar将一些泥土样本送给他的老师艾理利利(EliLilly,美国礼来公司创始人)。Lilly的研究小组很快从这个泥土样本中的红色链霉菌中提炼出了一种红色的物质。因为是红色,故名红霉素(Erythromycin)。

年,劳埃德·科诺菲尔(LloydConover)获得了四环素(Tetracycline)的专利。在美国,四环素成为处方中最多的广谱抗生素。

年,制霉菌素(Nystatin)获得专利,用于治疗多种可毁容、致残的真菌感染。

年,史克必成公司获得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的专利,于年首次出售这种抗生素,命名为阿莫西林、阿莫仙和Trimox。阿莫西林是一种半合成的抗生素。

“暴力”搜索

瓦克斯曼是抗生素历史中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和他的学生Dubos等抛弃了传统的靠碰巧来分离抗生素的方法,开始通过筛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抗生素。并于年,首先给抗生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的性能的化学物质。

在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研究多年后,年发现了一种新抗生素-链霉素,它是由灰色链霉菌产生的。在当时看来,它是青霉素一种非常理想的补充。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则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青霉素无效的分枝杆菌。而且这两种抗生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因此,在用于治疗时万一出现了抗药菌株,两种抗生素彼此交替使用上述微生物就会成为敏感菌株。链霉素发现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改变了结核病的预后。采用链霉素乃是结核病治疗中的一场革命。它宣告了无特殊治疗只能靠卧床静养和一般支持治疗的结核病治疗时代的结束。由于已经有了青霉素的生产经验和设备,很快即能大量生产,链霉素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另一类重要的抗生素。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研究抗生素的信心。

鲁迅《药》中的华小栓就是得了肺结核,那时称为痨病,需要人血馒头来医治

瓦克斯曼的成就引起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土壤微生物所产生的其它抗生素,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的时代。这些工作也受到许多大制药公司的资助。霎时间,许多科研工作者纷纷来到污水沟旁、垃圾堆上、沃野之中,采集样本,筛选菌种。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制霉菌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的问世,使当时的细菌性疾病与立克次体病得以成功的治疗,使人的寿命显著延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抗生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并建立了大规模的抗菌素制药工业,生产方法亦工业化。

有的放矢

进入60年代后,人们从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速度明显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生素的出现。年,谢汉(N.C.Sheehan)合成了6-氨基青霉烷酸,于是开辟了生产半合成青霉素的道路。在此后的几年中,人们生产和开发出了整整一个家族并可按常规制造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氧乙基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不同特点的抗生素。年,Abraham从头孢霉菌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头孢菌素C。由于合成化学的进展和技术难关的攻克,将头孢菌素C水解,加上不同侧链后,成功地合成许多高活力的半合成头孢菌素。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头孢菌素一代、二代、三代出现,如今,以青霉素、头孢菌素为主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物已成为最重要的化学治疗剂。在医用药品销售市场上,它的消耗量已相当于所有其他抗生素量的总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运用,在临床上亦引起了一些问题,如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一些不致病的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除继续致力于筛选对耐药菌有效具有新抗微生物谱和具有新作用机制或新作用靶位的抗生素之外,开始寻找提高抗生素效能、增强宿主防御机能的“抗菌”物质。例如β-内酰胺增强剂、药物渗透促进剂、抗生素钝化酶抑制剂、药物排出阻滞剂、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剂等。

抗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作用对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抗菌”抗生素之外又找到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等用于人、畜及农业的抗生素。到70-80年代,国内外发现并报道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结合抑制剂等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已有数十种用于临床,畜兽医或农用中。一些已知的抗生素除有“抗菌”作用外,还具有其他某种生物活性;而部分生物药物素亦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两者之间并无泾渭分明分明的界限。抗生素研究的领域,已不单纯局限于“抗菌”抗生素,抗生素研究进入一个开发微生物产生的有实用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新阶段。

下期预告:淘“菌”时代--药理知识介绍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蔷薇药理与您共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zhouseo.net/zlff/9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