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例恒牙列融合牙引发的思考

编者按

融合牙(fusedteeth)常由两个或多个牙胚融合而成,是一种牙体形态发育异常。本期《今日口腔》医院口腔科的张智慧医师,为大家分享一例恒牙列中右下颌侧切牙与尖牙融合牙的病例,该病例曾于年9月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DentSci)杂志。

作者:张智慧

医院口腔科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7岁。

主诉刷牙出血1月余,要求检查。

现病史患者自1月前刷牙时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且无自发性出血。未行任何检查治疗。

既往史体健,否认系统性及家族遗传性病史及外伤史。

临床检查全口牙石(+),少量色素,大量软垢,牙周袋深2~5mm,附着丧失1~3mm,牙龈缘充血发红。42、43牙冠融为一体,从唇舌侧均可见两牙的解剖外形及两牙间的一条纵形切迹,切迹至龈缘处消失,融合牙宽度小于正常两牙宽度之和,牙龈缘充血发红(图1)。

影像学检查X线片和曲面体层片显示42与43牙冠融合,有2个独立的髓腔和1个根管(图2~3),CBCT显示根管下半部分较细,根中部分变粗,直到牙颈部,分成2个独立的髓腔(图4)。

初步诊断慢性牙周炎;42、43融合牙。

治疗牙周系统治疗;42、43观察,不适随诊。

图1口内唇侧观照片显示42,43牙冠融合

图2曲面体层片显示42、43牙冠融合,有2个独立的髓腔和1个根管(红色圆圈显示42,43融合)

图3X线片显示42,43牙冠融合,有2个独立的髓腔和1个根管

图4CBCT显示42、43融合牙根管下半部分较细,根中部分变粗,直到牙颈部,分成2个独立的髓腔:a显示42,43融合牙的髓腔;b显示42、43融合牙颈部牙髓腔汇合处;c显示42、43融合牙根中部牙髓腔;d显示42、43融合牙根尖孔(红色圆圈显示42,43融合,黄色圆圈显示32,33正常形态)

讨论

融合牙的概念

融合牙(fusedteeth)常由两个或多个牙胚融合而成,是一种牙体形态发育异常。乳、恒牙列均可出现融合牙,乳牙列的融合牙发生率高于恒牙列,乳牙列发生率约为0.5%,恒牙列约为0.1%。下颌的融合牙多于上颌,单侧性多于双侧性。融合牙可引起龋齿、牙周问题,甚至影响邻牙或引起邻牙异位萌出。

融合牙的类型

融合牙可表现为两个牙胚的牙釉质和牙本质之间的融合,也可表现为两个牙的牙本质和牙骨质的融合,多见于下颌前牙区。

完全融合发生于钙化前,不完全融合发生于钙化后。根据融合时间的早晚,可形成冠部融合而根部分离,也可形成冠根完全融合,或形成冠部分离而根部融合。临床上多见的是冠部融合。本病例中,融合牙的牙冠保持42、43形态解剖特点,融合牙的根长接近于侧切牙,小于尖牙,推测融合牙的发生时期可能是接近侧切牙的发育期。

融合的两个牙,可以都是正常牙,如发生在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正常牙和多生牙之间的融合,如乳侧切牙和多生牙融合。

融合牙形成的原因

目前,融合牙形成的原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压力是融合牙形成的主要因素,牙胚间上皮组织坏死,使两个正在发育中的牙发生融合。

也有研究认为融合牙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亲代有融合牙,子代也可能出现融合牙。

放射线照射也可能诱发融合牙。另外,微生物、细菌、梅毒螺旋体、毒血症、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可使釉质发育期牙胚的造釉细胞发育出现障碍,引起牙齿形态异常。慢性氟中毒以及过多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均可损害造釉细胞,导致融合牙发生。此外,内分泌功能紊乱或严重营养障碍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引起融合牙。

乳牙如出现外伤或龋病,会影响根部下方恒牙胚的发育,进而造成牙齿结构形态异常,出现融合牙。

恒牙牙胚在妊娠中期已发生,本例患者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以及追溯其直系亲属的口腔情况,可排除家族遗传病。鉴于其无系统性疾病及外伤史,在牙胚发育期应重点预防以上其余危险因素,以尽可能预防融合牙的发生。

融合牙的影响

融合牙表面的纵形切迹易滞留菌斑,从而可能引起龋齿、牙髓病以及牙周病。

若融合牙萌出异常,可影响邻牙或引起邻牙异位萌出。若融合牙形成双畸形牙,可能影响牙列长度,牙弓宽度,造成咬合关系不良,导致错牙合畸形,并且影响美观,继而影响功能,甚至诱发颞颌关节病。

融合牙的治疗

融合牙无不适并不需要特别治疗,如果融合纵形切迹较深,可用树脂充填,以预防龋齿的发生。若纵形切迹通向龈下,造成深袋可能影响牙周健康,因此辅助使用恰当的清洁方式,定期牙周维护是关键。

融合牙的根管数量、形态不规则,正如本例42、43根管上部粗大,下部较细,形态发生变化,若发生病变,根管治疗中要注意进行完善的根管充填,因此,需充分了解融合牙的解剖形态,结合其影像,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融合牙的牙髓病。

若融合牙萌出异常,可影响邻牙或引起邻牙异位萌出,可采用正畸措施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手段。

在本病例中,42、43牙冠融合,保留了侧切牙和尖牙的解剖特点,对美学影响较小,建议其控制牙菌斑,进行牙周系统治疗,定期随访,不适随诊。

作者简介

张智慧,医院口腔科医师,口腔医学博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长期从事口腔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口腔疾病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其治疗和口腔黏膜干细胞及应用。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3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
白癜风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zhouseo.net/zzbx/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