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所说的抗生素是指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按照这类药物杀灭细菌的机制特点不同,可以分成很多类别,头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都是不同类别的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虽好,但不宜长期大量使用。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危害是使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一些原来很有效的抗生素渐渐失去了效力,而且人体的有益菌群也会受到影响,使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此外,抗生素或多或少带有某些对人体的副作用。
接下来,可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1
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消炎镇痛药。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与消炎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只是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炎症可以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也可以是非感染原因引起的,抗生素对非感染类炎症无效,所以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不少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由非细菌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
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类药物分为窄谱和广谱两种。引起我们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抗生素只针对其中个别的细菌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而有的抗生素是可以针对比较多的细菌进行抑制和杀灭。针对的细菌越少,它的抗菌谱就越窄,反之,针对的细菌越多,抗菌谱就越广。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3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头孢菌素对因为阴性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例如有术后感染、烧伤感染和创面感染等问题有着较好的治愈率,而且头孢菌素确实是一种越新效果越好的药物,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效果明显就要优于一代及二代。但是,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的时候,皮肤的软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就会发现三代头孢菌素的杀菌效果反而不如一代及二代了,也就是说,并非在所有情况下,新一代的抗生素都将优于老品种。
再比如说红霉素,这是一种很老的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和三代头孢的效果反而不如它。一般来说,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遇上了耐药菌,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效,就当“用老不用新”。
误区4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就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5
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用药。
老年患者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微生物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患者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微生物药物,无用药禁忌者可首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微生物药物。氨基糖苷类具有肾、耳毒性,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小儿患者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
1.氨基糖苷类: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微生物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2.糖肽类:该类药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3.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妊娠期患者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利巴韦林,妊娠期禁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3.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微生物药物。
哺乳期患者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微生物药物后,某些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微生物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