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娟是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娇娇女,李亚平是来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活脱的凤凰男。在爱情里,他们是快乐的。李亚平哄着胡丽娟,胡丽娟笑起来连粉红色牙龈和轻微四环素牙都暴露无遗。爱情是两个的人,婚姻确实两个家庭的事。来自两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人,风平浪静时相安无事,遇到事情产生冲突时,分歧背后便是处世为人观念上的根本差异。第一,经济水平差异胡丽娟的母亲是不同意他们的婚姻的,刚得知胡丽娟谈了一个拿工资吃饭的普通人,上海妈妈极为惊讶“你帮帮忙哦,现在跑到在淮海路上那块砖头一扔,一下子砸了10个人,5个老外,4个房地产老总,1个没用的就被你刨回来了”。胡丽娟那时候是觉得妈妈太贪图富贵了,自己拥有的才叫爱情。于是她决定和李亚平结婚。结婚买房子就是横亘在两个之间的第一个难题。胡丽娟父母虽然看不上女婿,但是为了女儿,他们拿出了13万,小两口凑了5万,李亚平家出了2万,这才凑上了20万首付。自从有了这套房子,李亚平的妈妈可觉得这是儿子的荣光。经常打电话打探房价涨价的行情,一听涨价了,乐得合不拢嘴。李亚平妈妈考虑的不是自己“参股”了2万,而是房贷儿子在努力赚钱还,他们家可是为了这个房子付出血泪的。所以,后来李亚平父母住进家里之后,全然是儿子是这家男主人的尊贵感,似乎早就忘了女方在这个家所享有的那份平等地位。胡丽娟更不是吃亏的主,从最初为了李亚平选择忍气吞声,到后来与婆家撕破脸皮,家庭矛盾背后主要出在了“钱”的问题上。第二,家庭观念不同很显然,胡丽娟从小娇生惯养的背后是宠溺的父母,这样大手大脚惯了的儿媳遇到勤俭持家的婆婆,没有摩擦都是不可能的。某天,胡丽娟回到家,全桌子剩菜剩饭,她委婉问婆婆,是不是没有买菜呢。婆婆说,菜、肉都买了,一听儿子不回家吃饭,那就不做了,先把家里剩的打扫了。胡丽娟听着不是滋味,婆婆心里只有儿子一人。婆婆年轻时以丈夫为天,老了以儿子为命,虽然自己也是女人,但女人永远就是家中吃苦那个,这才叫过日子。这更是胡丽娟完全理解不了的。胡丽娟家中,妈妈是女王,被爸爸照顾得服服帖帖,女人在家中占据极高的地位。胡丽娟与婆婆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天差地别的待遇。婆婆会算计着晚饭儿子吃了几块肉,老伴儿吃了几块肉,儿媳竟然吃得最多,成何体统。婆婆和妈妈的“对抗”,在双方见面吃饭的那天。胡丽娟知道婆婆不舍得花钱,既然不去饭店吃饭,那就在家里吃得丰盛些,她提前给了婆婆元,谁承想婆婆还是那一桌子家常菜。胡丽娟妈妈一到家里,就挑明立场,自己在家从来不干活,女儿也是不会的。家里的活李亚平也要分担的。婆婆听不下去,直说能教会儿媳干活,儿子作为男人负责干重活。可现在家里不用煤气罐、不用做煤球,哪来的体力活呢。胡丽娟妈妈更是看着满桌子油腻饭菜没有胃口,吃了自己带来的香蕉当水果餐,狠狠打了亲家的脸。两个家庭背后所主导的价值观天差地别。一边重男轻女,一边“妻管严”之家,两家的状态都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说谁家比谁家更好,只能说不是一路人进了一家门,必定矛盾重重。第三,“双面胶”失效婆媳矛盾中,每个人必定都是有一定责任,但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那个调和的人。调和好了,两个女人都开心,偏袒一方,两个女人更加水火不容。所以,李亚平在这里的问题最大。听妈妈说媳妇的不是,只是附和着,或者简单劝劝,劝不动就算了。没有从根本上让妈妈意识到,老一辈的理念与现代人的理念的不同。媳妇不开心了,就是嘴皮子哄哄,但从没有正面解决问题。姐姐姐夫办工厂借钱,他怂恿胡丽娟回娘家借,最后赔了钱,他在吵架时竟然让胡丽娟“滚”出家门。妈妈和媳妇冲突时,他死要面子,和媳妇正面较劲,最后赔了夫人折了兵。李亚平的内心还是自卑的,但这份自卑最后让他说出的话,杀伤力极强。“双面胶”的功效是两面都能粘合,让彼此更牢固,可如果成为了单方面的强力胶,各一方可是如镜子般光滑,一点都粘不住了。第四,结语胡丽娟与李亚平曾经童话爱情,被现实婚姻中一桩桩事件打破、击碎,这段家庭闹剧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遍体鳞伤。打败爱情的是婚姻吗?婚姻本身没有错,只是有些人不懂如何经营婚姻,才酿成大错。经济悬殊导致两个人时常在心理上暗自较量,原生家庭观念不同更让他们彼此都觉得自己是核心,表面让步,心里却不认输,总想着在其他地方赢回来。小说中双面胶的结局是胡丽娟被李亚平家暴,最终失去生命。电视剧中,李亚平动手打了胡丽娟,孩子从二楼摔了下来,此后一年二人再没联系。后来李亚平妈妈住院,生命垂危。胡丽娟心软,带着孩子见了奶奶最后一面。电视剧的结局已经比较缓释了小说悲剧的冲击力,但依然带来了关于婚姻的诸多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zhouseo.net/jbgs/1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