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是指能增加凝血因子而加速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止血的药物。
1.维生素K
在肝内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
主要用于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引起的肠道维生素K吸收障碍;早产儿、新生儿出血或长期口服广谱抗菌药引起的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过量引起的出血。
2.凝血酶
直接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止血。
3.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出血;
也可用于链激酶、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
二、抗凝血药
1.肝素(静脉给药)
抗凝作用: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作用;迅速强大不持久;体内、体外均抗凝;降血脂作用;抗炎作用。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体外抗凝;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
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可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对抗;用药前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偶有过敏反应,发生后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2.低分子量肝素
抗凝血作用强;引起出血并发症少。
3.华法林(口服抗凝药)
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延长凝血时间。还具有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或发展。
因作用慢而持久,故轻症血栓性疾病或长期需要预防血栓形成的疾病可以单独应用,对急性血栓一般采用先用肝素,后用香豆素类维持治疗的序贯疗法。
过量可致自发性出血,应注射大量维生素K对抗或输入新鲜血液。
三、抗血栓药——链激酶、尿激酶
激活纤溶酶原,从而溶解血栓。溶解血栓选择性差,呈现全身纤溶状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血栓形成不超过6小时内用药,效果更佳。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出血、血尿、咯血。严重出血可用氨甲苯酸对抗。
四、抗贫血药
1.铁制剂
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必不可少的物质。当机体铁缺乏时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铁剂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主要用于慢性失血、机体需铁增加而补充不足、胃肠吸收减少和红细胞大量破坏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可见上腹不适及腹泻等刺激症状,饭后半小时服用;口服可引起黑便,液体铁剂要用无毒塑料管吸服,以免染蚀牙齿,服药后应立即漱口;铁剂引起便秘;小儿误服硫酸亚铁1g以上即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宜同服稀盐酸或维生素C、果糖以促进铁的吸收,不能用茶叶水送服;不能同服牛奶、多钙食物、四环素类药物、抗酸药等以免妨碍铁剂吸收。
2.叶酸
B族维生素,尤以绿叶蔬菜、动物肝、肾、酵母含量丰富。
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参与体内多种生化代谢。当叶酸缺乏时,使DNA合成受阻,细胞有丝分裂减少,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舌炎、腹泻等。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治疗营养不良或婴儿期、妊娠期对叶酸需要量增加所致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药。
3.维生素B12
动物内脏、牛奶、蛋黄含维生素B12较多。口服维生素B12必须与胃黏膜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故内因子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须肌内注射给药。
促进叶酸的循环再利用;维持神经髓鞘完整。
主要治疗恶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还可辅助治疗神经炎、神经萎缩、肝脏疾病、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五、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而使TXA2合成减少,临床上可用小剂量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六、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度,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渗透性利尿作用。
抢救休克;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治疗某些血栓栓塞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