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过后,夏天的脚步愈加急促,闷热将笼罩大地,很多小朋友就会缠着家长买雪糕、喝冷饮,这样虽然能压下滚滚热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肠胃问题和其他疾病。当孩子出现不适时,一些家长选择直接就医,一些家长选择适当观察,还有一些家长常常根据“经验”自行喂药,殊不知,儿童用药可没那么简单。
理性看待微生态调节剂01
目前较为通行的意见是把微生态调节剂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其中,益生菌是在适量摄入时,对宿主(人)的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功能是改善宿主的微生态平衡;益生元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
在儿童中使用较多的微生态调节剂是益生菌。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益生菌是为了促进肠道内的细菌平衡,抑制以引起感染症状的有害菌群增长。
根据《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不同疾病的患儿应选择不同菌种的微生态调节剂。
儿童腹泻:推荐布拉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复合乳酸菌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等;
功能性便秘: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性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布拉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新生儿黄疸: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过敏性疾病: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布拉酵母菌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家长们需注意,微生态调节剂活菌制剂,除布拉氏酵母菌之外,绝大多数都不宜同时口服抗菌药物,如需同时使用,服用应间隔2小时以上。
其实,肠道里的天然有益菌种本身非常多,要保持肠道菌群健康平衡,还得靠均衡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不能过多依赖口服微生态调节剂。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荤素搭配,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良好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才是肠道菌群平衡的根本保障。
警惕常见喂药错误02
内服药常见错误
拌药:不要把药拌进母乳、糖水、蜂蜜水、果汁、牛奶中让宝宝服用,这样做会影响药效,降低药物的活性;
碾碎药物:对于胶囊、双层糖衣片、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等,不能碾碎服用。同时,也不推荐不会吞服的儿童使用上述剂型的药物;
强行喂药:强行喂药甚至捏着宝宝鼻子强行灌药,可能会导致宝宝呛咳,严重时还会使药物进入呼吸道引发窒息,更会给宝宝心里造成阴影,使宝宝今后更讨厌吃药。
漏服补药:漏服一次,下次服药时补上漏服的量,即一次服用两倍的用量,这会造成人体短时间内药物浓度过高,药物的毒性会相应增强,甚至还可引起药物中毒。如果出现忘记服药或错过服药时间,但又是必须要服用的药物,可咨询医生或药师后再服药。
外用药物常见错误
用大量酒精退烧:小儿发热时用大量高浓度酒精擦浴,可致乙醇吸收中毒,引起呼吸困难,昏迷;
滥用贴剂:外用贴剂贴敷时间太长易引起接触性皮炎,特别是新生儿。当贴剂部位出现发红、瘙痒、脱皮、起疱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药物浓度过高:局部外洗药物未按规定比例稀释使用,如外用高锰酸钾片,未按规定浓度稀释易造成局部皮肤灼伤。
服药时间的要求03
许多家长看不懂药品说明书上的服药时间要求,也不太重视服药时间,错误地认为反正吃进去就可以了,给儿童健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种做法不可取!
一日X次服用:“一日1次”一般选择在饭后固定的时间点按时服用;“一日2次”则指每12小时服用一次;“一日3次”并不是随着一天三顿饭吃,通常是指每8小时服用一次;
顿服:这可不是说每顿饭后都服药,而是指把一天用药量一次性服下,比如阿奇霉素;
饭前服用:即饭前15~30分钟服用。如胃黏膜保护剂宜饭前服用,可保护已有损伤的胃黏膜免受食物等刺激。抑制胃酸分泌的药也宜饭前服用;
空腹服药:通常是指饭前1小时或吃饭2小时以后服用。一些肠溶片药物需要迅速通过胃到达肠道发挥作用,要空腹用药;中药补益类药物也建议空腹服用。完全空腹则是指清晨的空腹;
饭后服用:即餐后半小时服药。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助消化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止咳祛痰药等多数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所以也应饭后服用;
睡前服用:即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钙药一般宜临睡前服用,因为人体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此时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睡前吃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其副作用。平喘药也应睡前服用,因为哮喘症状易在凌晨急性发作,睡前服用可预防凌晨突然发病。
儿童抗生素“黑名单”04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有一定耳毒性、肾毒性,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
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四环素等,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8岁以下儿童禁用。另外,还能与骨中的钙相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
喹诺酮类:如吡哌酸、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使用;
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呋喃类药物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氯霉素:新生儿、早产儿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葡萄糖转移酶少,使用氯霉素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较少,游离药物就增多,在体内蓄积中毒,即引起“灰婴综合征”。还可影响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信息来源:
医院魏婷
医院李秀云
人口健康网
儿童节快乐
欢迎转载,转发请注明来处
智领健康,智慧未来,一起走进健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