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6/9192503.html

导语

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IDAC)”于年4月11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顺利召开。

大会邀请国内外感染病诊疗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感染性疾病诊治热点聚焦、革兰阳性菌感染诊治进展、CDC监测少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作专题报告。来自感染、呼吸、血液、重症监护、儿科、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学、感染控制、药物研发等学科和领域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大会。

开幕式

从年首次召开以来,在上海市医学会的大力推动下,感染与化疗分会历任主任委员汪复教授、张婴元教授、施耀国教授和王明贵所长倾力主导下,“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本次会议由大会秘书长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黄海辉教授主持开幕式,大会主席上海医学会感染与化疗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张菁教授,医院马昕副院长,上海市卫健委药政处吴文辉处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及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还有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大会主席、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感染与化疗分会候任主委、大会执行主席杨帆教授,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胡付品教授、施耀国教授、朱德妹教授、吴菊芳教授,上海医院倪语星教授、陈德昌教授、任红教授,浙医院俞云松教授,医院邱海波教授,南京大医院施毅教授,高博医院王椿教授,医院朱惠莉教授、医院王瑞兰教授等。

黄海辉教授

张菁教授

马昕副院长

吴文辉处长

徐建光副会长

谭鸣秘书长

杨帆教授

主会场

开幕式结束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感染病科的DavidvanDuin教授、胡付品教授、俞云松教授、施毅教授、张菁教授及邱海波教授以“感染性疾病诊治热点聚焦”为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DavidvanDuin教授介绍了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流行和传播特征,强调CRE感染的控制需因地制宜。胡付品教授则回顾了23年的细菌耐药监测历程,强调只有通过坚持与创新方可推动细菌耐药监测更好的发展。俞云松教授详细阐述了CA-MRSA的特点与流行现状,其分离率不断增加,且存在克隆和地区差异,强调除引起社区感染外,其亦可造成院内流行,并介绍了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

DavidvanDuin教授

胡付品教授

俞云松教授

施毅教授

张菁教授

邱海波教授

施毅教授强调真菌实验室检测项目应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相结合,深入分析G实验、GM实验、抗体检测、mNGS测序等检测项目在临床常见各类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中优势与不足。张菁教授则围绕β内酰胺类药物TDM的必要性进行介绍,指出除肾清除率受损或增强、高MIC病原体感染、怀疑β内酰胺类药物的毒性、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疑似临床治疗失败及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β内酰胺类药物渗透等情况外,常规情况下并不推荐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TDM。邱海波教授作为亲临新冠疫情第一线的专家,围绕新冠疫情对医学界的影响进行思考与反思,指出我国医疗在重症、感染等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黄海辉教授

张婴元教授

王明贵教授

黄海辉教授就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噁唑烷酮类新药康替唑胺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包括其体外抗菌活性以及I,II,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王明贵教授紧接着就细菌耐药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新型抗菌药物的价值和挑战。介绍了目前的药物研发的新进展,包括新型四环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以及酶抑制剂、新型多黏菌素类、新型氨基糖苷类、新型大环内酯等。主持人张婴元教授和俞云松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一分会场

革兰阳性菌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下午第一会场围绕“多种临床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感染”专题,从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介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陈德昌教授从流行病学、风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介绍植入物相关革兰阳性菌感染诊治进展,指出抗生素锁存在应用前景,但仍无统一规范,应注意重点患者随访。重庆医院黄文祥教授对“肠球菌感染诊治进展”作了精彩报告,从肠球菌流行病学、分类和鉴定、致病性、临床感染类型、耐药性及治疗方面,指出在肠球菌的感染诊治中,应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耐药肠球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能力。

陈德昌教授

黄文祥教授

曹清教授

屠春林教授

颜伏归教授

张静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曹清教授详细介绍A、B、C、G和D组链球菌引起的感染类型、高危因素、临床症状、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选择,同时介绍了草绿色链球菌的分类及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因素。上海健康医学医院屠春林教授结合精彩的病例介绍,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目前治疗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详述,提出应个体化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颜伏归教授结合具体病例和文献,比较了肺曲霉病的不同诊断标准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不同检测手段的诊断效力、敏感性和特异性,介绍侵袭性肺曲霉病中IPA诊断标准和检测技术的进展。张静教授对新型四环素药物奥玛环素进行了介绍,包括其抗菌谱及药动学特点。主持人王明贵教授结合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点评。

第二分会场

细菌耐药性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午第二分会场设立“CDC监测病原菌的耐药现状”专题,多角度阐述少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与防控治疗。

中国医院/中国CDC性病控制中心的尹跃平教授表示目前我国淋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仍是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淋球菌对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需加强对潜在替代药物的敏感性监测。淋球菌耐药检测、监测和性病防治/临床诊疗服务相结合是未来的方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赵雁林教授重点介绍了目前全国肺结核发病情况,病原学阳性、耐多药结核感染患者诊断和治疗管理情况及耐药结核诊疗方面的误区及预防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阚飙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肠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病原分类、致病及耐药新机制的研究、耐药的传播以及遗传背景溯源等,强调了应用病原检测鉴定+病原菌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学分析+耐药分析+时空分析,实现更好的耐药防控。

尹跃平教授

赵雁林教授

阚飙教授

胡必杰教授

余跃天教授

陈轶坚教授

医院胡必杰教授对抗厌氧菌药物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其发展与未来。主持人张菁教授而后进行了点评。第二分会场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医院余跃天教授和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教授就辩题“Sepsis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1小时原则有充分依据吗”展开了激烈辩论,上海交通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瞿洪平教授、医院陈璋璋教授及医院万理萍教授作了精彩点评,现场反响热烈。至此,第十四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IDAC)圆满落幕。

医院抗生素研究所集体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zhouseo.net/lcjc/8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