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蜂的主要不同点及其管理
如图:蜂王和雄蜂以及工蜂图片是华南中蜂的蜜蜂图片
中华蜜蜂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黄,有的偏黑;吻长平均5mm。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
习性:中华蜜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旧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易受蜡螟危害,喜欢迁飞,在缺蜜或受病敌害威胁时特别容易弃巢迁居,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在抗病敌害方面,中蜂抗螨能力强,大小蜂螨对中蜂的危害较小;中蜂飞行迅速,能躲过胡蜂的袭击;但中蜂易生巢虫,因此在管理中要经常保持蜂箱内和蜂场的清洁,并定期进行清理,装巢础时巢框上梁一般不开槽,以免巢虫潜伏在里面危害蜂群;中蜂抗幼虫病的能力也差。
如图:中蜂的发育过程图片,从卵到幼虫到蜂蛹到成虫的发育图片蜜蜂生长过程图片
中蜂的卵较大,意蜂的卵较小;中蜂王的产卵量较少,每日粒左右,意蜂粒以上,因此中蜂繁殖速度比意蜂慢,群势比意蜂弱;中蜂的产卵量随外界蜜粉源成正相关,意蜂则与气温成负相关,因此中蜂不会挨饿,意蜂常会出现饲料短缺的现象;中蜂三型蜂的繁殖周期比意蜂短。
中蜂爱咬旧巢脾,喜造新巢脾,所以中蜂要年年更换巢脾,意蜂一般不会咬旧巢脾。
中蜂易发生飞逃,主要是由于缺蜜,受巢虫危害,巢脾过老,病害,农药中毒,外界的干扰过度等原因引起;意蜂一般情况下饿死也不飞逃。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而且季节性明显。
中蜂白天防卫能力较强,而在晚上防卫能力较弱;中蜂可以在室内的红灯下过箱。
中蜂在失王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工蜂产卵,所以对中蜂失王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工蜂产卵;中蜂在组织交尾群时一定要控制蜂群中无王的时间。 中蜂较易发生偏集,所以蜂场在摆放时要散放而不能像意蜂那样集中摆放。
中蜂较易离脾,所以我们在平时对中蜂进行检查时要快,次数要少,且不宜长途转运;在过箱时动作也要快,以防止蜂群不上脾。
中蜂雄蜂房的房盖呈笠帽状,房盖上有一个小的通气孔。
二、谈中蜂饲养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图:中蜂分蜂飞逃在树上接团的图片然后用蜂脾去收蜂把飞逃的分蜂群收回来
1、如何避免蜂群飞逃
中蜂有极强的恋子性,尤其是未封盖子。故蜂群内有健康的未封盖子,是蜂群不飞逃的诀窍。新收捕的蜂群要给子脾,新分群的蜂王出房后要补充子脾,人工分群提出的老王群内要有子脾。总而言之,只要巢内有健康的子,蜂群就不会飞逃了。
2、怎样分蜂
人工分蜂的方法虽多,但笔者认为用“就地分蜂”法较好。做法:在被分群的一侧放空蜂箱1个,将被分群的蜂王连脾带蜂提入空箱内,提多少框蜂,由养蜂者的意愿定,但至少要提1框未封盖的子脾;原箱向另一侧移动一个箱的距离,无王群内选1个较好王台。如果本群内无王台可割1个备用王台垂直插在两个框梁之间,再把两蜂箱分别从相反方向旋转45°,这样两箱蜂的蜂路就成90°角。外勤蜂回来,在原箱位置盘旋几圈后分别进入两箱。第三天开箱检查,看无王群的蜂王是否出房,有无急造王台,如有,则除掉;老王群的分蜂情绪是否解除,如没解除一直还想增加群数,则待新王台封盖后,仿上法处理。如果不想再分蜂,可用强弱群换位,提走封盖子脾,加入卵虫脾等方法解除“分蜂热”。
3、怎样并群
合并蜂群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经多年实践,感到用“香水”或“风油精”直接合并较好:简便、安全。
做法:将要合并的蜂群开箱揭去覆布一角,在隔板外洒几滴香水或风油精,迅速盖上覆布和箱盖,闷上5~10分钟,把无王群的巢脾提到有王群内即可。时间以天黑后最好。蜂友们可查看博文《蜜蜂合并的一个小方法》。
4、蜂群的开箱检查
如图:中蜂开箱检查中蜂日常管理图片
对蜂群既不可长期不管,更不能盲目开箱检查,每开箱一次,要有明确的目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上次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对蜂群内部的情况,只凭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蜂群较多,变化极大的分蜂期。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把观察到的情况用粉笔记录在蜂箱上:检查时间,王台状况,预计新王出房的时间,产卵时间等都是记录的项目。根据上次记录,就可确定下次检查的时间和要解决的问题。
5、使用水泥巢础机也能方便地制出好巢础
笔者多年来使用的巢础,基本上都是用水泥巢础机自制的。愿谈点自己的心得,供有意于此的读者参考。
首先,机具要好。制造机具必须做到:母础好,水泥标号高,排气净,无气孔,水泥保养期要够足。其次,技巧要熟练。熟练技巧的形成,需多做、多总结。我认为其要点有三:一是用浓皂液涂抹巢础机的两页,要全面,周到;二是蜡温要适当,高了,生产的巢础太薄不易从机上取下,低了,则巢础片太厚房孔模糊;三是开机取础的时间不能过早,应待巢础冷却到有一定韧性后,方可取之。
为了不影响生产速度,用3台巢础机轮换使用,2人配合操作较好。
制巢础的蜂蜡要纯净,不能有杂质。
只要具备上述各条件,用水泥巢础机可方便地制出厚薄适中、房孔清晰的巢础。
三、中蜂分蜂习性的观察及预防
长白山中蜂是我国宝贵的蜜蜂品种,由于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它保持着强烈的分蜂能力,这种分蜂性能对于野生中蜂是有利于保存和延续种族,但对于人工饲养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高产。
1、自然分蜂
分蜂前准备期:天气晴暖,蜜粉丰富.蜂群繁殖较快,当达到6~7框蜂时,蜂群内便开始出现雄蜂房,雄蜂房多造在脾的下沿,蜂王在雄蜂房产下雄蜂卵,同时工蜂开始在脾下边缘筑造王台,接着蜂王在王台中产下卵,工蜂开始哺育,直至王台成熟。这时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腹部缩小,随之工蜂出勤率也急剧下降,或很少出勤采集。此时若打开蜂箱检查会发现很多工蜂聚集在边脾和上框梁上,有的还互相连在一起。
发生分蜂:长自山巾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当王台封盖1~2天后,一般在晴暖天气的上午9点至下午2点左右,便发生分蜂。首先有少数蜜蜂飞离蜂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不久,蜂王便随同大量蜜蜂一拥而出,天空中立刻出现无数条飞行线,并发出较大的“嗡嗡”声。几分钟后,蜂群就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其它地方集结成一个蜂团,暂时停留。这时可用收集工具和准备好的蜂箱将蜂群收回,并进行必要的处理。若分蜂团不及时收回。当侦察蜂找到新居后就会第二次散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后,飞向新居。也有的分出群。在蜂场附近不做停留,在蜂场上空盘旋两圈后,径直飞向新居。
据饲养管理和观察统计,桶养中蜂每原群一般可分2~5群,也有少数分7群的。有的一群可同时分出2个新分群,也有的新分群在分出后40天左右还会发生第二次分蜂。据统计,在一般情况下,桶养中蜂自然脾的王台数(设为m)与自然脾的睥数(设为n)二者之间成等差关系,即:m=n-2(n2),每一个自然脾只有一个王台,且在自然脾的尖端位置。
2、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
(1)蜂巢空间窄小,工蜂向外扩建蜂房受到蜂巢(木桶、蜂箱、天然洞穴等)容积的限制,蜂王没有产卵的空巢房,这样就阻碍了蜂群的发展。
(2)蜂王经过一代产卵后,随着蜂群发展,蜂王产卵力下降,巢内积累了大量的幼青年蜂,出现了哺育蜂过剩,众多闲置的哺育蜂无事可做,便酝酿分蜂。
(3)遗传性:中蜂王接受了世代小群分蜂的遗传性,从而它奠定继承了小群分蜂的习性。
外界条件:
气候温暖,有能够满足蜂群育虫需要的蜜粉源,蜂群为发展和延续性种族而发生分蜂。
3、控制自然分蜂的措施
(1)换入新王:从4月下句开始有计划地选择采集力强、抗病力强,能维持较大群势、分蜂性弱的中蜂群做种用群。并及时补壮,然后组织养王群开始移虫育王,至5月中旬新王出房交尾后,及时地用新蜂王去替换上一年的老蜂王、因为新王产卵力强,能有效地控制分蜂热,即使是已经发生分蜂热的老王群,换入新王后,也能使大部分蜂群恢复正常采集生活,消除分蜂热。
(2)人工分蜂:当蜂群已经产生了分蜂热,可采取人工分蜂的办法,把有分蜂情绪蜂群中的蜂王、1~2框幼蜂、一张老蛹脾和一张蜜粉脾提出,放入已准备好的蜂箱中,作为分出群,原群则选留一个较好的自然王台或诱入新王,毁掉其余王台;也可把蜂王留在原群,给分出群介绍一个较好的自然王台或新王。由于一群分为二群,蜂群群势减弱,且新王产卵积极,分蜂热即会消除。
(3)调换子脾:把强群中的封盖子脾与弱群中的卵虫脾相互调换,这样既能抑制强群发生分蜂热,又能使弱群迅速扩大群势。
(4)定期检查:定期对蜂群进行检查,有计划地及时毁掉自然王台,除去雄蜂,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人为假象分蜂:对有很高分蜂情绪的蜂群,可采取在巢门放一平板,然后把蜂一脾一脾地抖落在平板上,并促使工蜂起飞,注意不能伤蜂王,因蜂王腹部未完全收缩,不能起飞,工蜂找不到蜂王,会逐渐回巢。这种处理相当于一次自然分蜂,经处理后的蜂群会消除分蜂热,恢复正常活动。
(6)注意选育: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蜂的分蜂,必须从改良品种入手,从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及各种性能优良的蜂种中选育蜂王。
四、中蜂的几种行为语言
在中蜂饲养过程中,经过仔细观察,我了解了几种常见的“蜂语”,总结出来,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分蜂信号:在分蜂季节,如果有几只工蜂围绕着人的头面嗡嗡地飞翔,声音柔和而友善,这时就应该注意察看蜜蜂飞走的方向,顺着飞走的方向慢慢跟踪,同时察看树权上、田埂下、土坎内。若有几只蜂作弧线飞行,表明有分蜂群。
求救信号:秋季,外界蜜源断绝,天气干燥酷热,野外的大胡蜂侵害中蜂,这时若有大胡蜂侵害蜂巢,有的工蜂会在养蜂人面前狂舞,声音急促,甚至落在养蜂人脖子上、耳朵上咬得人又痛又痒,有时用蜂扫都赶不散。这时,你要立即停下手上的活计,赶快带上捕杀大胡蜂的工具巡查蜂场。
盗蜂信号:初冬,检查蜂群,补喂饲料后,若有个别蜜蜂不紧不慢总是跟着人飞,则很有可能蜂场内有的蜂箱盖没盖好或饲料洒到了箱外招来盗蜂。
逃逸信号:在秋冬收捕逃蜂时,不要急躁,动作要轻,若收捕将完时,还有几只蜂作快速圆周飞行,并发出昂昂的尖叫声,表明蜂群准备再次飞逃。
五、怎样选择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
中蜂蜂王在蜂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只优良的蜂王可以使中蜂蜂种的优良性状一代一代传下去。对此,广大的中蜂爱好者深有体会?然而,怎样去选择一只优良的蜂王用于生产,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如图:中蜂人工育王的王台图片如果培育的王台比较多,选择王台个头大的留下来王台大蜂王一般也会比较大
1、细心观察蜂王的外表、色泽、体型与行为
中蜂蜂王不外2种类型,一是黑色王,二是腹部呈枣红色的蜂王。黑色蜂王全身黑色,体小。所在蜂群工蜂也略小,飞行快捷,抗性强,但繁殖缓慢,群势发展慢,产蜜量略低,分蜂性强;枣红色蜂王体大,性情温驯,产卵力强,所在蜂群能培养成强群,蜂产品产量稳定,但抗性差,工蜂腹部黄环明显且性情温驯。枣红色蜂王在人工培养下数量不会很多,性状很不稳定。
从体型来说,蜂王以腹部细长,不畏光、尾部贴近房眼,产卵有序的为好;反之,腹部短小,尾端略钝,畏光者则较逊色。在一个蜂场中,我们检查时一般是以蜂王产卵能力的高低与卵圈的大小来选择的。凡不符合条件者应迅速处理。
2、中蜂蜂王的优劣与当地气候、蜜源息息相关
如图:山边的大型中蜂养蜂场图片只要你学好了中蜂养殖技术也可以把蜂场规模发展大点
有经验的养蜂人都善于利用当地的天时地利等条件来育王分蜂。气候温暖,蜜粉源充足,工蜂出勤积极,子脾大,正是培育新王的大好时机。在广东,“春分”至“小满”是育王分蜂的黄金时节;个别山区“芒种”和乌桕花期也可一边养王一边生产,但数量不能太多,过多则王台质量差。我们对王台的要求是形状丰满、位置适中,但不是越长越好,过长的多是死台;畸形的王台要及时摘除。
3、选择中蜂蜂王应以卵圈大小为依据
筛选蜂王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平时要做好观察、记录,以蜂王产卵力高低、子脾面积大小为主要依据,产卵力高的蜂王,能保持强群,不停产,工蜂新老交替正常。所以,筛选蜂王要靠平时做好记录,把好的保留下来,差的忍痛处理。
4、中蜂蜂王之间种性复杂,各有特色
在养蜂实践中,同一个中蜂场,各种各色的中蜂蜂王都常出现,我认为这是种间的分化现象。“文革”期间,我在某地山区的谷仓中见到一个强大的蜂团,其蜂量有12框以上,农民望而生畏;有人接近蜂团,就听到呼呼的声响;蜂蜜全部封盖,这自然是一个强群。另外,本人饲养过1群蜂,群势不算强,只4框左右,但蜜蜂早出晚归;在取冬蜜时,有1张封盖蜜脾从框梁顶至底部一片纯白,没有一个蜂房不贮满蜂蜜,该脾上有蜂蜜1.8kg,实为罕见。如果我们通过选择,我认为上述将是2个很有前途的优良种群:饲养中蜂很有必要在山区选择良种、良王。
5、培养优良蜂王应防止同场近亲繁殖
我认为饲养中蜂除了做好场内种群之间的择优工作外,不应忽略蜂场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换良种,包括良种蜂王、良种雄蜂;提纯复壮,推陈出新。如果本场8~10年不做这项工作,蜂种则可能退化。
6、哪些中蜂王应予淘汰
目前,中蜂新法饲养已深入人心,我们的工作是提高中蜂的纯度,保持中蜂固有的生产力。因此,对下述低劣的蜂王应予淘汰:①急造王;②从工蜂房改造过来的王台中出来的蜂王;③体型短小的蜂王;④缺蜜期,位置不正的王台中出来的蜂王;⑤弱小群培育的蜂王;⑥患病群培育的蜂王;⑦封盖后延期出房与延期交尾的蜂王;⑧产卵力低与产卵分散的蜂王;⑨畸形蜂王;⑩1年以上过度衰老的蜂王。
中蜂是一个优良的蜂种,中蜂蜂王的优劣往往关系到蜂场的成败。本人寄希望于爱好中蜂的朋友,排除万难.运用生物界的优生理论,年年选种,年年换王,将中蜂的优良特色发扬光大。
六、谈中蜂杂交蜂王的培育
如图:中蜂蜂王在中蜂蜂群蜂巢上的图片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为了提高产蜜量,必须培育好蜂王,以提高中蜂采集、繁殖力,供生产上使用。现将我多年培育中蜂杂交蜂王的经验简介如下:
1、选群
每3~5年到30km以外的深山区购买1箱用圆桶饲养的中蜂,过箱后试养一年,考察它的优越性,第二年拿来作杂交母群培育王台,在自己本场用一箱最好的做父群。
2、隔离劣质雄蜂实行优质杂交
要想实行优质杂交,必须隔离劣质雄蜂后再与蜂王交配,才能起到杂交的作用。我选择两个时期:1)南瓜花期杂花流蜜;2)秋末冬初,我地有养麦、野菊花等来培育蜂王和雄蜂。因为这两个时期中间都有一段时间断蜜,无论群势多强,箱内都没有雄蜂出现,只有培育期喂糖才会有雄蜂出现。秋末冬初育王能为早春流蜜培育越冬蜂群打下坚实基础。
3、杂交蜂群的培育
我是靠自然王台来培育杂交蜂王的。为了达到蜂王优质,在蜂群群势方面,要具备群强,糖(蜜)、粉、子脾充足,还要一年以上老王;使蜂群经常有发生分群的念头,在缺蜜季节喂糖。
父群的培育:在流蜜前20天,每晚以g糖水饲喂,一直喂到雄蜂封盖。如外面流蜜,雄蜂未封盖可停喂。
母群的培育:母群应在流蜜前4天喂一次糖,以使母群兴奋,提早培育王台。王台造好后,首先将母群蜂王提出组成新群。这只蜂王不能杀掉,留住以后再用来培育母群。以后把王台分到多个小箱交尾,母群的雄蜂或其他蜂群的雄蜂要全部杀掉以保证杂交蜂王的质量。要知道每个流蜜期只有一个来月,应保证新王在流蜜期交好尾,万一错过交尾期雄蜂群和新蜂王群要喂糖,以免拖长蜂王交尾时间,影响蜂王质量。交尾成功后,分别介入到劣质群中去(先除掉劣王)。
采用优质蜂王,主要应考虑选用具优良种性和生产性能的中蜂蜂种、采用新蜂王和防止所用中蜂种退化等3个方面。采用优良特性的蜂王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在中蜂饲养中应选用具有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特性的蜂种。优良的蜂王可以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但必须注意的是,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当蜂场自己培育蜂王时,应注意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在饲养中蜂的生产实践中,中蜂蜂王一般在使用1年后其产卵力明显下降,导致蜂群群势下降、分蜂性提高,抗病力降低,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在中蜂生产中,一般应1年换1次王,即在春季分蜂季节换王,年年采用新王。
有条件的专业性中蜂场,应结合春、冬2个分蜂季节各换1次王,1年换王2次,以为中蜂常年维持强群生产打下基础。中蜂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导致蜂群生活力下降,不能维持其在野生状态下所能达到的群势。在中蜂强群饲养中应重视蜂种退化问题,要定期适当引进良种,或用引进种作为母本,用本场所饲养中蜂中生产性能良好的蜂群作父本培育蜂王,以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弊病,防止蜂种退化。
七、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中蜂群势相对较小,单王群难以维持大群,改变中蜂传统单箱单群饲养的方式,常年采取双王夹箱(简称双王群)饲养是中蜂强群饲养的基本保证之一。目前较易于采用的措施是采取双王群饲养或继箱饲养。中蜂双王群饲养可以采用朗氏蜂箱十框箱或朗氏十二框箱(宽度比朗氏十框箱大约80mm)。
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如上图),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设在箱侧向。当巢门均设在箱前向时,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换闸板,以消除蜂群偏集现象。流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范围内产卵,箱内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
1: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继箱饲养,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叠加浅继箱取蜜。
2: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继箱饲养,方法是用闸板(或框式隔王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设在箱侧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mm,高为mm)大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八、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饲料,包括蜂蜜(或糖浆)和花粉,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蜂群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强大群势。中蜂对饲料的反应极为敏感,一旦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蜂王的产卵量锐减,甚至停产。这一情况在缺粉时更为突出。“有蜜才有蜂”深刻揭示了蜜、粉对于蜂群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饲养中,不但应保持群内常年有充足的贮蜜,而且在蜜蜂繁殖期当群内花粉不足时,应特别注意补给足量的花粉。我们的做法是,在蜂群缺粉时采用饲料粉(等次较低的蜂花粉或蜂花粉加工中筛出的花粉末)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每次饲喂的量一般以蜂群能在2~3d食完为度。
九、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
除了上述采用优质蜂王、采取有利中蜂维持强群的饲养方式和保持充足的饲料外,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也是维持中蜂强群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保持蜂群的繁殖力旺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⒈奖励饲喂繁殖期采用浓度约为30%~50%的糖奖,于每日傍晚,连续不断的对蜂群施以持久的奖励饲喂,可以有效地激励蜂群培育蜂子。
⒉采用新巢脾中蜂喜爱新脾厌旧脾,采用新巢脾,一方面巢脾的巢房房眼大,培育出来的工蜂体大而健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巢虫的危害。“要想中蜂兴,1年2换新”深刻反映了采用新巢脾才能养好中蜂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的饲养中,应及时造新脾和采用新巢脾,淘汰旧巢脾,为蜂群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提供良好的巢房这一蜂巢生态环境。
十、综合防治病虫害
综合防治病虫害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目前,主要威胁中蜂强群饲养的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对于这些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采用抗病蜂种、在饲养管理中保持蜂群密集,注意蜂群保温和巢内防湿排湿,以及在蜂群的饲料中加入适当的药物防病等。防治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等。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药物常用的有病毒灵。另外,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这些抗菌素对病毒病虽不能直接起治疗作用,但用于治疗囊状幼虫病能起到促进蜜蜂清理病虫的作用。采用药物治疗幼虫病,药量通常按1个成年人每次用药量相当于20足框蜂每次的用药量。施药一般通过饲喂的方式进行,但青霉素(针剂)也可采取喷雾的方式施药治疗。对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治疗当病情较严重时应采取扣王断子的措施,结合药物治疗,这样效果较好。对于巢虫,通过保持蜂群密集相当重要。密集后的蜂群护脾能力提高,巢虫难于侵扰。此外,应尽可能采用新脾和经常清理箱底可以有效减少巢虫危害。
防治蜜蜂病虫害,是养蜂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加强中蜂病害和敌害的防治,是保证中蜂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中蜂常见的病害有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下痢病等。中蜂虫害主要有蜡螟、胡蜂、和蚂蚁、甲虫等。
附、中蜂的常见病害
1.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是一种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中蜂幼虫的病毒病害。
1)症状
囊状幼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五、六天。因此,通常是在五、六日龄幼虫发病致死,约有三分之一的幼虫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翅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黄,头部是灰黑色,内部组织液化。液中呈现颗粒头物,外皮为坚韧而透明囊状。死虫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咬开或穿孔。腐烂物无粘性,没有明显的臭昧,干后容易清除。发病初期,少量死虫随即为工蜂所清除,蜂王重新产卵,出现严重的“花子现象”
2)病害的消长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关系
发病严重与否主要与气温有关。温度低,温差大,蜂群保温差,易发病,特别是早春寒流袭击后,病害发展更为迅速。春季割蜜蜂于易受冻再加上机械损伤,所以常表现为每摇1次蜜,病害加重1次。另外疾病与食物也有关。病害的大暴发一般伴随着大流蜜期的到来而出现,季节上多见于清明前后及冬初,温度不稳,而蜂群子脾大,一旦缺蜜,幼虫营养不足,质量下降,抵抗力也下降。有时流蜜盛期,气温晴暖,却大流行,主要原因是取蜜太频繁,群内蜜粉不足,幼虫缺食。夏、秋疾病自然好转,是由于温度稳定,天气干燥。蜂王减少产卵,成年蜂与幼虫比例大,为了度夏群内一般饲料较足,幼虫饲喂好,发育健壮,少量病虫很快被清除,残存于巢内的病毒在干燥的夏季迅速失去感染力。
3)传播途径
病虫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工蜂的饲喂活动传播给健康幼虫。早春及初冬,被感染的工蜂则是传染源。传染是经口进行,病毒随食物进入幼虫体内。
4)防治
(1)选育抗病品种(2)适时换王针对两个高峰期适时换王断子,也可幽王断子清巢,减少寄主,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
(3)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保温,以减少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非繁殖期可幽王断子;群内留足饲料,使幼虫发育正常;取蜜动作要快、轻、稳,减轻幼虫受温湿度影响及机械损伤程度。
(4)药物治疗
①连翘、野菊花各25克,甘草25克,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疗。
②半枝莲的干草50克,煎汤,可治20~30框蜂。
③大青顺、板蓝根各50克,金银花25克,煎汤,可用于10~15框蜂的治疗。
④板兰根、金银花、半枝莲(山乌龟)各15克,对水克煎20-30分钟,1:1糖浆,加维生素B64粒、维生素C2粒,每群饲喂毫升。
2.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欧洲幼虫腐臭病也是中蜂幼虫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轻者病愈也易复发,严重时常造成蜜蜂离脾、逃群。
1)症状
欧幼病主要感染未封盖的幼虫,致使二、三日龄幼虫感病死亡。感病幼虫首先是外观失去光润,从珍珠般白色变为淡黄色、黄色、浅褐色,直至黑褐色。刚变褐色时,透过表皮清晰可见幼虫的气管系统。随着变色,幼虫塌陷,似乎被扭曲,最后在巢房底部腐烂,于枯,成为无黏性,易清除的鳞片。死虫体上有明显的白色背线,虫体腐烂时有难闻的酸臭味。若病害发生严重,巢脾上“花子”严重,由于幼虫大量死亡,蜂群中长期只见卵、虫不见封盖
子。
2)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流行规律
病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1年之中常有2个发病高峰。1个是3月初到4月中,即油菜花期到荔枝花期,另1个是8月下到10月初。2个发病高峰期,都基本与蜂群繁殖高峰期相重叠,即与春繁、秋繁相重叠。蜂群内幼虫多,抚育任务重时,病害易发生,抚育任务轻时,病害轻。所以,病害常见于繁殖高峰期、弱群.大流蜜期的到来,病害常常“自愈”,可往往随采蜜期过后,开始繁殖下1次适龄采集蜂时,病害又抬头。
3)防治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春繁及秋繁,而且病群几乎年年复发,难以根治。但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较易控制。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用药,严防抗生素污染蜂蜜。
(1)预防方法
①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增强群势,紧缩蜂巢,加强保温工作。
②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给内勤蜂足够时间清除病虫和打扫巢房;
③在冬季或蜂群较弱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蜂箱彻底清扫。春秋须加强清扫蜂场,并用石灰水喷洒消毒。饲养强群,终年蜜粉充足;
④病群内的重病脾取出销毁或严格消毒后再使用。
(2)施药防治
①抗生素糖浆配制常用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10万单位/10框蜂),配于饱和糖浆内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建议配制含药花粉饼或抗生素饴糖喂饲。含药花粉的配制:上述药剂及药量,将药物粉碎,拌入适量花粉(10框蜂取食2~3天),用饱和糖浆或蜂蜜揉至面粉团状,不粘手即可,置于巢框上框梁上,供工蜂搬运饲喂。②取新鲜马齿苋全株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开锅后用文火煮半个小时,将植柱煮烂为止,用纱布包好过滤取其汁,放至温凉后加入煮沸过的蜂蜜即可饲喂。每个病群用克,每隔1天喂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③如果是弱群,必须先进行换脾换箱后,再用药物治疗,换下的巢脾和蜂箱用4%的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3.下痢病的防治
下痢病是中蜂较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俗称大肚病。
1)症状
病蜂腹部膨大,肠道内积压了大量的粪便,在巢脾框梁上,箱壁上和巢门前有病蜂排出的黄褐色带有恶臭的稀粪。病轻的蜜蜂在天气暖和时飞出巢外,然后被冻死,造成工蜂大量伤亡,引起春衰。
2)下痢病的的流行规律
下痢病通常发生在冬季和早春。由于晚秋喂越冬饴饲料过晚或兑水过多,越冬蜜没有成熟,蜜蜂在越冬期吃了这些发酵变质的饲料,或吃结晶蜜、甘露等不易消化的饲料,以及冬春蜂箱内潮湿,蜜蜂在越冬期不安静,外界气温又低,不能外出排泄,造成肠内积压过量的粪便等引起。
3)防治
(1)预防方法
①越冬饲料必须优质成熟。越冬前如发现有甘露蜜蜂,以及变质发酵的蜜,要取出并换上优良的蜜脾。越冬饲料不足需要喂饲时,一定要早喂,喂足,而且糖汁要浓一点,以便蜜蜂将喂的饲料充分酿制成熟。
②越冬场所要求向阳背风和保持蜂群安静。注意保温,并使箱内空气流通,保持干燥。
③对患病蜂群,在大寒至立春左右,选择晴暖的中午,揭开草垫晒箱,排除湿气,抽出多余的旧脾,使蜂数蜜集,加强保温。为患病群的工蜂出巢排泄创造有利条件。
(2)施药防治
①大黄糖浆:大黄克,用水煮开,加糖克喂蜂15~20脾。
②姜片糖浆:姜25克,加盐少许煮开,加糖克,喂蜂15~20脾。
③青霉素或合霉素糖浆,每脾蜂1~2万单位,用糖配制。
二、中蜂的主要虫害
1巢虫的防治
巢虫又叫做“绵虫”、“蜡蛀虫”。是蜡螟的幼虫,属蜡螟科。常见的有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是蜂产品生产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盖子,经常造成蜂群内的“白头蛹”,严重时白头蛹可达子脾数量的80%以上,勉强羽化的幼蜂也会因房底的丝线困在巢房内。
1)大蜡螟巢虫的防治
①预防方法:在蜂群内,由于用药防治大蜡螟存在困难并会污染蜂产品,所以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利用大蜡螟的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上防止其发生。
②加强管理:饲养强群,做到蜂不露脾。
③勤扫蜂箱:经常保持巢内清洁,同时蜂箱要严密,不使蜡螟有产卵的地方。贮藏的巢脾要进行密封,并要定期用硫磺或二硫化碳熏杀。
④治疗方法
物理防治:为防止药剂防治给蜂产品带来的污染,可将蜂具或蜂产品(如巢蜜)进行冷冻处理,在-6.7°C冷冻4.5小时,-12.2°C下3小时和-15°C下2小时处理,可杀死各期大蜡螟。此外,采取水泡脾、水浸脾、水浸蜂箱、框耳阻隔器等方法,也可减轻巢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药剂治疗主要针对贮存的巢脾,蜂群内的药剂防治则相当困难。用36毫克/升,氧化乙烯对巢脾熏蒸1.5小时,可杀灭各期大蜡螟。用0.02毫克/升二溴乙烯熏蒸巢脾24小时,也可杀灭各期大蜡螟。此外,熏杀蜡螟常用的药物还有二硫化碳、冰醋酸、硫磺(二氧化硫)、溴甲烷。
生物防治:大蜡螟的生物防治最有希望的天敌可能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使用。据研究,这种杆菌及其毒素对处理过的蜂群无任何不利影响。用苏云金杆菌喷洒蜂群或浸渍巢础可以防治大蜡螟。此外,用核多角体病毒处理巢脾,可以有效防治大蜡螟。据报道,使蛾产生放射诱变以抑制大蜡螟种群可能是未来防治大蜡螟一项重要手段。
2)小蜡螟巢虫的防治
小蜡螟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清理巢箱,利用新脾等方法,并及时扑打成虫,清除越冬幼虫以及蛹和卵。其防治法与大蜡螟相同。
2.胡蜂的防治
胡蜂科中的胡蜂,俗称大黄蜂。胡蜂体大凶猛,可随意在野外或蜂巢前袭击蜜蜂。在某些情况下,胡蜂还可进入蜂箱,危害蜜蜂的幼虫和蛹。在捕食中,胡蜂只取食蜜蜂的胸部,咬掉其头部和腹部,带着蜜蜂的胸躯飞回自己蜂巢,用以哺育幼虫。胡蜂在我国南方各省为夏、秋季蜜蜂的凶恶敌害。沿海地区8~9月危害严重,山区在9~10月最为猖獗。常年蜜蜂经越夏度秋,损失外勤蜂达20%-30%,严重年景,倾场受害,蜜蜂举群逃亡。
防除方法
(1)敷药法:在养蜂场上用纱网捕擒来犯的胡蜂,用棉签或小柴梗沾蘸“毁巢灵”粉剂少许(约2~3毫克)敷散在胡蜂胸部背板绒毛间,然后放蜂归巢,可很快地污染全巢,达到毁除全巢的目的。
(2)毒饵诱杀法:用1%的硫酸亚铊或砷化铅或有机磷农药拌入水、滑石粉和剁碎的肉团里(1:1:2),盛于盘内,放在蜂场附近诱杀。
(3)巢穴毒杀法:对地上筑巢的胡蜂巢穴,在夜间可用棉花沾敌敌畏塞入巢穴,可以毁掉整群胡蜂。
(4)防护法:在蜂巢口安上金属隔王板或金属片,以防胡蜂咬入。
(5)人工扑打法:通过人工用木片或竹片在蜂群巢门口扑打灭除在蜂箱前捕食蜜蜂的胡蜂。
3.蚂蚁的防治
蚁科中蚁类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常以数万或数十万的群体进行采集,可取食蜂群的幼虫和蛹。蜜蜂一般无法抵挡军蚁的进攻。是蜜蜂一种可怕的害虫。它可以持续数天进攻蜂群,直接摧毁强大蜂群。有人称之为蜜蜂世界的耗子。
防治方法
(1)捣毁蚁巢
找到蚁穴后,用木桩或竹竿对准蚁穴部位,打3~4个深毫米左右的孔洞,再往每个孔洞里灌注~毫升的煤油,然后用土填平,以杀死其中的蚂蚁。此外,也可用火焚毁蚁巢。
(2)拒避蚂蚁
用特种木材做蜂箱基板,可排斥蚂蚁。在蜂箱四周的支撑木桩上涂上沥青或加有杀虫剂的润滑油,可以拒避蚁类侵入。或在桩脚下套1个容器,内置少量机油,可防蚂蚁侵入蜂箱。
(3)药剂毒杀
在蚁类活动的地方,可用氯丹施用于土壤上,可杀死蚂蚁。也可采用硼砂、白糖、蜂蜜的混合水溶液做毒饵,可收到良好的诱杀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