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问:
为什么牙齿会慢慢变黄?
“为什么每天认真刷牙,牙齿还是很黄?
什么方法可以让牙齿变白?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些的问题。
那今天就来聊聊牙黄这件事!
导致牙齿发黄的原因?
01
食物,让你的牙齿被“染色”.....
常年喝咖啡、茶、可乐等深色的饮料,或者是吃一些其他的深色食物的时候,这些食物本身就带有色素,色素会附着在牙齿上。这种色素沉着并不是我们每天两次刷牙就可以去除掉的“色素沉积”。
牙齿并不是一个完全光滑的表面,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再加上不容易刷到的牙缝处也很容易残存色素,长年累月下来,牙齿就会越来越黄。
02
年龄也是牙齿着色的重要因素.....
牙釉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磨损,从而暴露出内层黄色的牙本质。
03口腔内的“细菌”,会让牙齿变黄
细菌也是制造色素、吸附色素的一把好手,还能让这些色素被渗透进牙齿中。含糖、酸性强的食物,是细菌特别钟爱的培养基,在这种环境下,细菌就会肆意生长。加上细菌会腐蚀牙齿表面,更好渗透、累积在牙齿上了。
04吸烟,引起烟斑牙,长期也会导致牙齿变黄!
香烟烟雾中的烟焦油很容易吸附在牙齿上,长期吸烟的人,牙上都很容易被染上“烟渍”。长时间,这种“烟渍”并不是那么好去除的,长时间色素就会顺着牙齿上的孔隙深入牙齿内部。
05经常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导致牙齿变黄!
比较常见的药物有四环素。这类型的药物长期食用,会导致药物内的一些物质沉积在牙本质内,从而使得牙齿变成黄色、棕色甚至是暗灰色,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之为四环素牙,是比较常见的。
06某些地区的水质含氟量过高导致氟斑牙!
我国氟牙症流行区很多,东北、内蒙、宁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贵州、福建等地比较常见,重庆部分地区也有....!
我国现行水质标准氟浓度为0.5~1ppm应是适宜的,该浓度能有效防龋,又不致发生氟牙症。
牙黄怎么办?01洗牙
提起牙齿美白,不少朋友首先想到的是洗牙。确实,洗牙可以清洁牙齿表面着色,帮助牙齿恢复原有的光泽和颜色,但并不能令牙齿美白。
其实洗牙就是让专业牙医替你彻底地清洁牙齿。
牙医使用专用器械,可以去除刷牙等其它家庭口腔保健措施不能去除的牙菌斑、牙结石、预防牙病,是维持牙周组织健康、预防牙周疾病发生或者复发的重要措施。
所以,洗牙并不是牙齿美白。不过还是建议朋友们每半年就洗牙一次哦。
02美白牙膏
它并不能改变牙齿颜色,只能去除表面污渍。
无论什么牌子的牙膏,主要成分都是相同的,其中都含有细小的摩擦颗粒,可以帮助去除近期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外源性色素,对牙齿有清洁作用,能达到一定的光洁效果。
另外,由于美白牙膏中的研磨颗粒容易过度磨损牙齿,尤其刷牙力度过大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牙齿敏感和牙龈萎缩,所以不推荐长期使用。
03冷光美白
虽然叫“冷光”美白,但它主要依靠漂白剂亮白牙齿。使用的漂白剂一般是过氧化氢,这也是一种强氧化剂。
美白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想要珍珠白,可能要多次治疗。
但是,治疗的频率越高,造成牙釉质、牙龈损害的几率也就越大,过度地、不当地采用这种方法,甚至可能导致牙齿提前老化和发黄。
04美白牙托
为了延长牙齿美白的效果,有时候牙医会让患者继续使用美白牙托,它的原理和冷光美白类似,也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漂白牙齿。
但是自己操作起来真的太麻烦了,很难有人能坚持使用。
不过,也有人为了追求美白效果,每天坚持佩戴,但佩戴时间过长,还是可能导致过氧化氢等深入牙齿深层组织,损伤牙髓。
05烤瓷牙/美容冠
烤瓷牙来美白的动作就比较大,需要磨掉一部分原来的牙齿,然后用人工材料替换,这种方法想要多白就可以有多白,但是为牙齿带来的永久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烤瓷牙都有一定的厚度,要想让它们规整的排列在患者的牙齿上,只能通过大量打磨健康牙体组织来实现。
其中涉及很多技术问题,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一系列后续牙齿问题,比如牙龈炎、牙齿坏死、牙髓炎。
06牙贴面/瓷贴片
它的原理是把牙齿磨薄一点点,然后用人工材料遮盖牙齿表面,改善牙齿的色泽和形态。
对于漂白无法解决的四环素牙、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良等问题,牙贴面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07网传牙齿美白小妙招可用吗?1、食醋含在嘴里1到3分钟后吐掉,刷牙。
2、刷牙时往牙刷上放点酵母粉。
3、刷完牙后,沾柠檬汁擦每一颗牙齿。
4、桔子皮晒干,磨成粉,和牙膏共用。
5、墨斗鱼的骨头碾碎放在牙刷上当牙膏使用。
6、生花生嚼碎,当牙膏用。
7、刷牙时往牙刷上放点盐。
这些小妙招十之八九都是无稽之谈!比如第一个,醋是一种酸性物质,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软化腐蚀的作用,而牙齿则是其中一种。
如果将醋含在嘴里紧接着去刷牙,牙齿表层的牙釉质就会被去除!虽然牙齿暂时看起来稍白了一些,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牙齿越来越脆,越来越薄,很容易沉积其他色素。这些办法都很不靠谱,朋友们千万不要轻易尝试,小心得不偿失!
1
温馨提示
各位小伙伴们,看牙齿前一定要对医师进行了解,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1、医师本身的专业度是否足够,是否为专科医师,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最正确的诊断,提供最有效率的治疗计划。2、医生的履历和工作经验,以及职称和口碑都需要我们去